人大代表积极建言助推城乡焕新。图为整治后的绍兴路,废弃电线杆已清除,路面环境提升,安全感满满。郑楚藩 摄
“路面宽了,出行更方便、更安全,这项改造真是改到了我们心坎上!”榕城区炮台镇塘边村村民的感慨,源于镇人大代表王纯道推动的一处路口改造。在榕城区,这样由代表建议催生的“暖心变化”正不断涌现。当下,榕城区各级人大代表正以一线履职的实际行动,为“百千万工程”注入强劲的民主动能,构建起一座连接民生与发展的“连心桥”。
今年以来,区人大常委会深入开展“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万·人大代表在行动”主题活动,并将“集中一月、履职全年”原则贯穿始终,推动代表工作提质增效。代表们精准聚焦古城保育活化、产业发展、典型村培育与风貌提升等重点领域,通过调研视察、座谈走访汇聚民智,着力破解群众关切的“关键小事”与区域发展的“重点难题”,服务全区高质量发展大局。
当好古城保育活化“守护人”
青石板巷与斑驳老厝间,一场场精修细补的深度滋养,正在让古城焕发新生。围绕古城保育活化的核心议题,榕城区各级人大代表深入一线,不仅聚焦于消除安全隐患的“眼前事”,也着眼于延续文化血脉的“长远计”,全力推动古城的守护与焕新。该区各级人大代表的有效建言,正成为推动古城焕新不可或缺的民主力量。
安全是古城存续发展的前提。市人大代表李潮波调研古城区域时提出,“绍兴路一带有废弃电线杆杵在路中,既影响通行安全,也破坏古城整体风貌”。这一问题在代表建议提出后“隔天即获拆除整改”,不仅加快了古城“三线”整治的进度,更折射出人大代表监督的实效性与响应机制的畅通,为后续解决问题提供了良好范例。而区人大代表何洁玫则指出了古城主入口狭窄、节假日人流疏导压力大、部分施工现场防护不足等问题,呼吁建立常态化安全管理机制。这些建议为完善管理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“安全为体,文化为魂”,何洁玫代表还指出,古城保育不仅要重视“修旧如旧”的外观修复,更要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涵。她建议深挖龙舟、凤舟等本土文化资源,推动文学创作与非遗植入,以文化活力守住古城的“烟火气”。
这一思路已在相关实践中得到回应。如今的古城,不仅面貌焕然一新,文化活力也在持续增强。一系列富有揭阳特色的民俗活动渐次复苏:正月“迎彩桥”上灯笼摇曳,寄托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;“出花园”仪式中,青少年通过舞青狮、挽面等非遗体验感知成长责任;“开笔礼”上,朱砂一点,启迪童蒙,传承崇文重教的城市基因……这些活动不仅是民俗展示,更成为连贯古今、浸润日常的文化实践,使古城从“静态保护”走向“活态传承”。
激活区域产业发展“助推器”
代表们深入园区、走访企业,以精准调研摸清产业发展的脉搏。市人大代表林德强在榕城万洋众创城调研时,指出了其关键短板——道路配套不足。“园区规划符合区域高质量发展方向,但道路不畅却成为企业运营的堵点,影响区域的招商形象和效率。”结合企业主的普遍诉求,他提出加快修缮园区主干道的建议,并表示:“路通才能财通,尤其是对梅云等基础薄弱区域,畅通路网是提升招商吸引力、重塑产业生态的基础支撑。”
这一建议迅速得到属地街道响应,相关职能部门快速行动,采取多项强有力措施,聚力推进该项道路工程建设进度。据了解,目前路面铺设已完成,通车在即。更值得期待的是,该道路未来将连接紫陌桥,成为串联仙桥、梅云两地的动脉,显著增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能力。
硬件升级只是起点,产业能级跃升更需要前瞻布局。市人大代表黄紫岚则指出,榕城鞋业虽产业链完整,却面临环保要求提升、出口形势变化、综合成本上涨等多重压力,转型迫在眉睫。“企业必须主动创新,向中高端市场突围。”她认为,以万洋众创城为代表的现代化园区通过集聚资源、优化链条,正为传统产业的集约发展提供关键平台。而此次园区主干道路的贯通,则进一步放大了其区位优势,推动传统产业实现集约化发展,使“硬件提质”与“产业升级”相互赋能。
此外,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代表们还深入调研了跨境电商园区建设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、“工改工”推进等领域,精准提出了“推动本地企业出口与税收留存”“加快解决企业用地与安全问题”“加大力度简化审批、鼓励技改”等一系列前瞻性建议,有效推动相关工作落地深化,为榕城区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。
架起城乡风貌蝶变“连心桥”
在榕城区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深入推进过程中,各级人大代表主动履职,深入一线察实情、精准建言破难题,成为推动城乡风貌蝶变、民生福祉提升的重要力量。炮台镇甬莞高速(机场路)的变化,便是这一过程的生动例证。
王纯道在调研中发现,东岭许乡道与机场路交汇处因视距不良、路面破损,长期存在安全隐患。他据此提出整改建议,在区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推动下,该节点纳入甬莞高速(机场路)风貌带提升工程。实施过程中,属地与参建单位以“绣花功夫”推进精细化改造,不仅完成沥青摊铺、路灯迁移,更创新采用“喇叭口”设计拓宽路口,进一步优化了通行条件与安全视距。王纯道开心地对记者说:“改造后路面宽了,出行更安全,连带我们塘边村的环境风貌也上了个台阶,这项改造真是改到了我们心坎上,群众都为这样的变化由衷点赞!”
这一案例,是区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推动风貌带提升惠及群众的缩影,虎山路口、光明路口增设交通信号灯、登岗高速口优化车辆分流等工作也在有序推进,展现了人大代表建议从“纸面”落到“地面”、最终惠及民生的工作路径,更印证了“民有所呼、我有所应”的基层治理效能。
此类成效在榕城区正在成为常态。阶段来,该区各街镇深入开展“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万·人大代表在行动”主题活动,组织五级人大代表1800余人次参与,形成协同监督、互学互促的良好局面。代表们深入一线调研,围绕“百千万工程”建设、长效管护等关键问题,在座谈会上踊跃建言,提出多项针对性强、可操作的整改建议,推动各项工程提质增效。
同时,代表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广泛倾听民意、汇聚民智,凝聚社会力量共同推动风貌带整治、典型村培育等工作,助力“百千万工程”走深走实。在东升、地都、榕东等地,代表们全程参与督导,聚焦人居环境与基础设施短板,推动共商长效管理机制,促进一批惠民工程扎实落地,城乡面貌取得显著提升。
随着一批批民生实事落地见效,榕城区各级人大代表的履职足迹,正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。他们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、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,转化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,为全力建设产业强市、和美揭阳,加快打造粤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注入坚实的民主力量。